网红和医生互联网的那些事儿:体制内“网红医生”取互联网的那些事儿... 速看
与勇敢走出体制,在互联网上冲浪的自由执业医生相比,我所讲的,只是几段体制内医生在互联网上的嬉水故事而已。...
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的1些经验和心得,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
大夫:如何做1个纯粹的医生?
谭先杰,北京协和医院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微博上拥有近40w粉丝,科普近百篇,出版了章回体科普《子宫情事》2016年2月28日,谭先杰医生在中国品牌医生风云汇暨好大夫年度盛典上的进行了关于医生品牌的建立、传播取维护的主题演讲。
取勇敢走出体制,在互联网上冲浪的自由执业医生相比,我所讲的,只是几段体制内医生在互联网上的嬉水故事而已。职场波折让我建立品牌意识在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有这样1段文字:再小的个别,也有自己的品牌。
这已经是没有争的事实!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需要建立小我品牌的呢?2008年12月,我和同事们1起开通了"好大夫在线"小我网页。然而,我1直没有启用。为何?因为没有!需!要!
我当时是副主任医师,被派往协和医院的西院区,主管妇科肿瘤病房,成为第1批“做大做强”西院的医务人员我次要负责管理下级医生的病人,没有给下级医生挖坑是我的次要工作我自己也出门诊,但积极性没有大因为床位和手术空间有限,病人住院困难,而妇科肿瘤问题很多需要手术解决。
“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招牌,让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门可罗雀的尴尬后来为何又启用了"好大夫在线"了呢?2009年12月9日,我参加了协和医院的主任医师竞聘,是竞聘者当中唯11个年龄没有超过40岁的我准备充分,将之前五年的工作成绩如花儿般呈现给评委们,时间和节奏掌握得近乎完美。
然而,我落选了!
当我陈述完毕,1个声音很有特点的老教授温柔发问:T大夫,你科研很多,文章也没有少,但你知道,你1年的门诊量是多--少--吗?我知道900多,应该没有算多实际上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然而,评委们的目光1下就被吸引到每人手中的门诊量表中。
我倒数第二!倒数第1的是1个手术很牛的外科医生我后来也做过评委,知道在这种都很优秀、都难以取舍的场合,任何1点负面声音都会成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评委们的救命稻草---1个没有打勾也没有用内疚的绝佳理由。
从落选的愕然中恢复过来后,我清楚地意识到,来年的评审多半还是这些人,我必须就门诊量问题有1个交代,甚至惊喜!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轻松。
我到东院增加了门诊单元,病人却没有如潮而至!病人知道协和医院好,牛,但T某某是谁,没有知道!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好大夫在线”落选的第3天,我在“好大夫在线”发表了第1篇文章:《关于我的诊治领域》,可以说就是广告。
然后开始免费回答患者的咨询。
接着连续发表了近60篇科普文章。
多篇文章被网站首页推荐,在没有同渠道传播。很快网页人气飙升,我的门诊量随之暴涨!
第二年竞聘,我有惊无险过关。有趣的是,门诊量问题并没有被人问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以说正是职场波折,才促成我开始意识到医生品牌的重要性,促使我依托“好大夫在线”初步建立了小我品牌让病人没有仅知道协和医院这座大庙,而且知道了1群“大和尚”中有1个颇有特点的“小和尚”。
后来我遵纪守法地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用心写科普,让所谓的品牌在互联网广泛传播,最后得到了支流媒体的认可然而,负面效应其实也是有的良心科普成“网红”以前,医生品牌的传播途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都靠病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或者有限的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传播相对容易,电脑和移动终端成为最广泛的途径尤其是自媒体平台诞生后,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播者只要遵守法律法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在同事的鼓动下,我开通了新浪微博和博客我将科普文章移植到博客和微博中,人气很快上升。
后来微博降温,微信兴起,我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用于发布科普文章我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近100篇医学科普我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章回体女性健康科普《子宫情事》我还加入了北京协和医院自媒体、新浪健康自媒体和搜狐健康自媒体联盟。
互联网对我的科普工作也给予了认可,靠熬更守夜码字,用良心和责任创造科普换来的认可。
在自媒体平台的医学科普工作,也引起了传统支流媒体的注意我在网络上发布的多篇科普文章被《健康时报》、《生命时报》、《健康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等支流媒体刊发随后我还应邀到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湖北卫视《饮食养生汇》、腾讯健康、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养生堂》等栏目录制健康节目。
科普活动让公众了解了我的专业背景有的甚至可能是先对我小我感兴趣,然后再去看背后的医院即先是看到某个和尚没有错,再看庙也很强,信任度自然增加所以,作为体制内医生,我1直认为平台非常重要受得起赞美,经得起诋毁。
我1直认为,医学是1种有情怀的职业我崇拜手术的冷静潇洒,也喜欢文字有温暖湿润如果病人能对大夫有基本的了解,沟通起来会容易1些我是来自3峡库区的放牛娃,我12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妇科肿瘤去世这1磨难让我成为了医学生,成了医生,最后成为妇科肿瘤医生。
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将这段经历写了出来,获得了北京协和医院《我的梦.协和梦.中国梦》主题征文1等奖,随后1些媒体进行了报道患者了解这些信息后,对我的信任也增加了毫无疑问,这些工作对医生品牌的传播是正面的,但负面影响或者代价也是明显的。
首先,这些活动,尤其是医学科普创作,需要用心、用情和用时间去完成,1定程度影响了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让我需要在未来的几年奋力追赶其次,作为1名普通医生,年资和成就都没有高,或多或少都有自我炒作之嫌而且,有些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对演讲内容进行选择性剪辑,结果说出来的话让同行嘲笑,甚至没有齿!
是啊,我是借助平台的品牌抬高了自己,占了平台品牌的便宜但扪心自问,我只是像雨中没有带伞的孩子1样,为了少淋雨而拼命奔跑而已,并没有贬低旁人!于是我坦然了,我想有机会取媒体打交道的人会理解的因此,对于医生品牌而言,互联网也是双刃剑,用其锋芒,就要有受其伤害的思想准备,而且需要用心去维护。
没有仅需要遵守法律法规,还需要遵守原则和规矩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品牌维护需注意除了宽谨、求精、勤奋,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高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外,小我认为普通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和传播品牌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1,维护医生小我形象医生是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没有是地痞流氓,需要理性思考可以适当用网络流行词调节气氛,但没有宜满嘴脏话和说话偏激,尽管后者更容易引起关注我曾这样回应中心电视台关于微博伦理底线的提问:。
群众没有造谣,官媒没有说谎,显摆要有度,争吵没有骂娘我认为这也是普通网民的底线第二,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医生的很多故事都取患者有关,无论是医学科普还是从医经历,都可能涉及患者隐私有1段时间某些医生大V频频发布患者故事,而且用的是调侃和嘲讽口气。
我应邀写了1篇《微博时代的医学科普取患者隐私保护》的文章,提出了8点建议:态度端正,语气恰当;选题慎重,征求同意;处理图片,移花接木;慎选平台,隐私优先第3、维护所在医院形象我是体制内医生,可以在互联网中精神嬉水,但吃喝拉撒还得在现实中,所以维护供职单位的形象,没有给主管领导找麻烦是必须的。
如果对于医院的大政方针以及取医院密切相关的政策有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而没有宜在公共平台进行议论,否则容易被人断章取义对于身边的突发事件,官方权威发布之前没有宜做任何评论“远伐为龙,近斗为虫”,应该都能理解。
另1方面,互联网+、移动医疗和多点执业是政策趋势,即使未来政策能够落地,我也会秉承:只讲该讲的话,只开该开的刀,只用该用的药!我会坚持所在医院的原则和理念,没有让所在执业平台的品牌打折扣第四,维护医疗行业形象。
医生是医疗行业的1员,当整个行业都被舆论扭曲时,个别很难独善其身,所谓小我品牌,亦是空谈所以,对于涉医的热点事件,尤其是被个体没有良媒体歪曲的事件,我会以理性的立场,摆事实讲道理,消除人们对医护的误解,例如贵阳护士耳光门、八毛门和缝肛门、天津奶粉事件、湘潭产妇羊水栓塞事件等等。
以专业视角切入,用理性的语言向公众传播了医学知识,甚至成为舆情扭转的拐点:公众从怒骂全体医护转而批评个别没有良媒体当然也有负面影响没有务正业,就你事多,显摆知识……可是,我我始终认为,人是应该有1点血性的,即使这样会吃亏!。
第五、处理好取执业平台的关系作为留在体制内的医生,需要正确看待取平台的关系因为,再强的个别,也要有平台支撑平台的高度,决定个别的眼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即使是勇敢离开了体制的同行,也是先有平台的培养,才有离开的勇气和底气。
同时我也想说,再大的平台,也是由个别组成个别的强度,影响平台的强度就像1群抬着巨石上山的民工,如果其中1小我和多小我力气没有济,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灾难平台品牌和小我品牌其实并没有矛盾没有负1世弄潮头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浪潮、面对移动医疗、面对各方博弈中的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困境,对于大多数留在体制内的医生,如果1味忽视或者回避,认为酒香没有怕巷子深,尽管值得尊敬,但或许有1天会像我当初1样茫然无措。
所以,需要勇敢面对,没有怕弄湿衣服;更需要遵纪守法,没有违规矩。唯有这样,才能既没有错过互联网浪潮、建立医生品牌,又没有至于在互联网中迷失方向、毁掉医生品牌。来源:协和谭先杰大夫如何做1个纯粹的医生?
微信号:idaifu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有需要请记得收藏保存。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