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云重兵集结PaaS、SaaS?
项目招商找A5 快速获取精准代理名单 时间往前三年,很少有人会想到作为国内云服务市场的 旗手 ,BATH等为代表的...
时间往前三年,很少有人会想到作为国内云服务市场的 旗手 ,BATH等为代表的云巨头会面临增速快速下滑的窘况,但从去年开始这个情况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与此同时,运营商为代表的云则逆势 突围 ,似乎以一种 横冲直撞 的方式拉开了云市场格局转变的大幕。
面对运营商云的大举进攻,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 被集成 战略已经日渐清晰化和明确化,一种围绕运营商打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分工合作关系,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但几乎同时,外界关于两者彼此竞争、相互蚕食的 传闻 也不胫而走,似乎两者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单纯合作那么简单。
当下:合作仍是主流
面对云服务市场风云变色、冰火两重天的境况,曾经一味强调 冲杀 的大厂也在调整节奏,这种节奏不只是内部的调整,与外部关系的调整也是重要内容。放在与运营商的关系上来说,其当下的核心目标就是共同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互联网大厂云便频频伸出 橄榄枝 ,加大了与运营商云的合作力度。比如,腾讯云在内部专门成立了运营商行业部,阿里云也加强了运营商专属团队,并从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区域项目等多方面加强了合作,资本层面的混改也密切了双方关系。与此同时,百度智能云内部专门对接运营商的销售团队也得到了重视。从深层来看,大厂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各取所需,双方都有很强的驱动力。
具体可以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身的数字化实践帮助运营商做数字化转型,二是通过运营商的渠道,被运营商集成,服务政企市场。
针对前一方面的合作,如今运营商的核心系统全面上云还在持续推进中,而包括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基本已经将业务全面云化了,而这种云化的经验刚好可以帮助运营商去实现数字化转型。
腾讯云副总裁、运营商行业负责人沈可就曾表示: 腾讯希望帮助运营商做数字化转型,其中包括核心云网资源的管理、核心办公系统的实践。 比如,一些运营商的企业邮箱系统就由腾讯来承担,甚至运营商的IDC智维系统也会用到腾讯云的产品。无独有偶,阿里云中标联通的核心系统云化项目,云化号卡系统也是其合作的一个标杆;百度云也为一些运营商提供智能客服系统。可见,在推动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大厂云具备十足的经验。
而对于大厂云而言,更大的蛋糕则在于争取政企客户的订单。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基于独立自主、安全可信的要求,其获取政企订单要更容易一些,同时在IaaS层面,运营商具备网络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上的便利性,这使其在算网结合、云边结合、网络资源上具备相当优势,另外比较下沉的门店渠道,让其在属地化服务方面做的更好。
相比较而言,大厂云的下沉其实很难做,因为其中不仅涉及到物理资源的下沉,还涉及到人和销售网络的下沉,大力扩张人员、增大投入对于大厂而言或许并不划算,在 降本增效 的当下更是如此。大厂云的优势则来自于从IaaS、PaaS、SaaS的 全体系化的云能力,尤其是前端应用十分强大,这对于SaaS等应用相对不足的运营商而言,是一重要外部助力。
最重要的是,分布式云的风起云涌,让市场对边缘云计算的需求上升,大厂想要更好的服务用户,与边缘网络节点密集的运营商合作显得十分必要。依托大厂在公有云领域的强大势能,再结合运营商的边缘计算网络,对其提升在混合云市场的地位十分必要。
现实:裂隙不可避免
双方合作的空间十分充足,但从当下双方的境况以及云市场的变动情况来看,裂隙依旧十分明显。
首先,从互联网云厂商一方来看,其自身的定位和需求还存在变动,其中就包含了可能不会止步于目前的企图。对比国外头部互联网云厂商如AWS、微软Azure等,它们基本上都已经比较顺利地下沉到了边缘计算领域,而国内互联网大厂则正在进入阶段性调整期,目前的合作很难说不是权宜之计,毕竟大厂对于增长的需要从来就没有掩饰,当下的调整更像是起跳之前的一次 深蹲 ,更多可能是在蓄力。
运营商这边也相差不大,角色定位也存变数。此前,在乌镇召开的峰会上,电信董事长透露天翼云4.0正式商用,已成为具有规模的运营商云和混合云,足见天翼云对自身的定位可不是简单的 项目承包方 ,而是有着更深的意图。而在业界看来,三大运营商中实力最弱的联通云合作意愿最强,天翼云和移动云都有更大的谋划。
其次,双方合作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多。一是产品和技术的适配。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和业务要和运营商的技术和业务打通需要磨合,并不是拿过来放在一起就能用,中间涉及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挑战。比如,一个产品或技术,是通过API调用还是通过私有云部署使用,本身对技术形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大厂与运营商合作之前,大厂只需要自己搞定所有环节即可,现在就需要考虑合作方的技术条件和环境。
二是面临不同云能力的技术解耦问题。云技术是分层承载,从底层到上层通常分为IaaS、PaaS和SaaS,对于阿里云、腾讯云等大厂而言,原本这些云能力是相互协调、彼此配合的,但现在需要将自己的PaaS和SaaS能力,搭配上运营商的IaaS,这就需要解决技术解耦的问题。
三是双方本身业务特点不同带来的商业和业务调整。比如互联网企业大都是按量计费,人脸识别的调用次数,或者直接包年,规则并不复杂。但运营商的计费系统,包括网络资源、号卡资源很多是按天按月结算,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合作之后这些必然要做出新的调整。
另外,双方深度合作之后,复杂的业务场景需要双方深度协调彼此不同的利益诉求。比如,用谁的用户界面、账务如何处理,返佣还是分成等等,都是需要深度协调的问题。基于这些考虑,双方的战略互信究竟能够达到何种地步,是否能够完成如此深度的绑定和协作都值得商榷。但凡有一个方面做不到位,双方的合作都很难取得更大的进展。
PaaS、SaaS或成重兵集结地
不过,不论是战是和,有一条线路很明确,那就是商业回报高、增长潜力大的PaaS和SaaS将成为双方的重兵集结之地,在这一领域的 暗自较量 也将不可避免。
首先,从IaaS本身来说,其目前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空间相对有限且投入大、竞争激烈,本身并不是一个好生意。IaaS层的标准化程度高,毛利率低,通常只有5%-10%,在极端价格战的情况下可能更低,比如IaaS为主的金山云2021年的毛利率仅有4.1%,如此境况之下其很难实现盈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同行业之间的价格战让IaaS很难通过共同提价来提升毛利,从政策上来说也很难被允许,毕竟可能涉及到 垄断价格 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依托IaaS盈利对很多后发厂商而言非常难。从运营商云的角度来看,近些年借助政务云等优势领域,其在IaaS领域增长很快,但较头部厂商仍有差距未来还有空间,但何时盈利还尚未可知,因此其有更大的驱动力向利润更高的PaaS和SaaS领域延伸。
而对于像阿里云等实现盈利的头部厂商而言,其或者依托庞大的规模,或者通过发力自研服务器、芯片等硬件来不断分摊、降低硬件成本,从而对外保持 低价 优势,不断提升客户粘性和复购率以巩固自身地位。甚至更进一步来说,它们还可以将IaaS作为 引流 产品,重点将客户转化到利润率较高的PaaS和SaaS上,从而构建自身的护城河。
其次,相比IaaS这种通用性服务而言,PaaS、SaaS是衍生的系统级、应用级服务,其针对性和差异化水平更高,目前国内渗透率还比较低,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应用潜力。据悉,中国云计算市场中IaaS占比达到70%,SaaS则只有21%,而全球云计算市场中SaaS占比高达55%,IaaS占比为26%。相比较为成熟的全球市场,国内SaaS应用还略显滞后,同时也意味着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体上来看,云大厂们的PaaS,大多通过采用AI、数据湖、微服务化、容器服务等关键技术提供云原生应用的平台能力,促使企业IT在支撑业务敏捷化、智能化和资源利用率上迈入新台阶。依托PaaS,企业客户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数据,更深度地推动自身的数字化升级,可以说这是推动行业深度数字化的关键能力。
另外,PaaS和SaaS在应用层面的联动,也备受外界关注。如腾讯云推出了 千帆计划 ,与此同时腾讯会议、腾讯企点、企业微信等众多应用持续涌现,逐渐成为其进入B端市场的重要抓手,同时阿里云的 云钉一体 也体现了这方面的风向。
实际上,包括电信天翼云、移动云以及联通云在内的运营商们,也早已经在做应用端的探索了,只不过目前这些方面其还是处于相对 滞后 的阶段罢了。总之,在当下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PaaS、SaaS成为重兵集结之地不可避免。
小结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当下无论是大厂云还是运营商云,其所代表的发展路径与更为发达的美国 同行 出现了 倒挂 ,这种 倒挂 对当下的国内云厂商们而言,也是一种有效的 提醒 。
拿业界比较羡慕的微软云来说,其在2021年的毛利率可达到70%,净利率也高达44%,核心就是其拥有高附加值的PaaS和SaaS应用,目前其有70%的营收来自SaaS产品,包括Office365、客户关系管理系统Dynamics、协同软件Teams,这是其高毛利的来源。反观国内云当下正面临 降本增效 的压力,盈利 造血 变得比以往更迫切,这种背景下 抄微软作业 ,显然不失为一种策略。
从实际出发,不管大厂云与运营商云之间未来关系如何,当下两者之间主动调整彼此的 关系 ,从 云云合作 中找寻自身卡位,对一向 以内卷而闻名 的国内云服务市场而言也是一个双赢的好事,毕竟云市场那么大,足够装得下相关厂商共同生存。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